傅高义: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

作者 傅高义 2013年1月22日观察者 

1月18日,傅高义新作《邓小平时代》简体中文版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发式,本文为傅高义在现场的演讲《邓小平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当天也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21周年纪念日。
《邓小平时代》是写给美国人而非中国人
傅高义:大家好,首先我想感谢三联书店,给我很大的帮助,这本书在中国出版,这么多人来听我的讲座,我觉得很光荣。同时,也要感谢翻译者冯克利先生,因为我的中国朋友说这本书不仅仅是正确的翻译成中文,而是有文学性,好像不是外文翻译的书,而是中国人写的书。还要感谢在中国几百个与我合作的人,他们给我很多不同的看法,让我更了解那个时代以及背景,要不是他们的合作,我不会做成这样一个研究。
我写这本书目的不是为中国人写,而是为了美国人因为我认为美国人对中国不够了解21世纪美国人应该多了解什么国家?第一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十年、二十年也会超过美国,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做什么事需要中国与美国的合作,做好工作需要互相了解。那么我个人可以做什么?我认为美国人为了了解现在的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应该是了解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是怎么回事因为它改变很多事情,应该理解中国是怎么改变的
这本书我本来没有在中国出版的想法,但是有的朋友建议我也在中国出版。我认为现在时机正好,新的领导班子非常重视邓小平,我本来不是这么聪明的。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访问深圳,在邓小平的雕像前献花,表示他也会按照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继续。
虽然我的题目是《邓小平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但我知道你们肯定有人了解得比我多,所以,我特别想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介绍他与外国的关系
邓小平的国外经历在建国后作用非常大
邓小平与毛泽东有很大不同,他在外国待过,在法国待了五年,在苏联待了一年,所以他对西方国家的了解,比毛泽东高很多,也不仅仅是一两年的事,而是看了很多情况,我认为那段时期对邓小平很重要。
邓小平16岁时到法国,作为学生,他计划半工半学。但是他们到法国是1920年,本来以为中国人比较容易找工作,一战时期很多中国工人的确在法国比较容易找工作,但是1920年以后,不再好找,因为在军队的很多法国人回到工厂。第二,当时的经济情况不太好。
根据市场的情况,企业家赚很多钱,劳动力太多,所以他们的工资很低,企业家的确是剥削学生、工作人员,更剥削外国人。邓小平他们为了受教育从中国来到法国,家庭肯定有钱,很多是地主的儿子,用后来的话说,就是小资,但是他们在法国很同情劳动人民,也看了材料,开了很多会议讨论世界的情况,包括马克思主义,看了马克思主义的事。他们发现马克思理论的确与自己的经验是符合的。为了改变中国,共产党应该是合适的。他们知道不要排斥,有排斥是不行的,与法国人接触做朋友,法国人的作用非常重要。
解放前的内战时期公众有很重要作用,但是成立新的国家后,他们在外国的这些经历作用非常大。在上面这幅图中(照片略),周恩来比邓小平大六岁,聂荣臻后来负责科学,李富春领导经济工作,还有背后的邓小平,他们都一起在法国。我认为解放后中国的现代化,去法国这些人的工作很重要。
邓小平未厉害批判毛泽东是为保护共产党权威
1952年邓小平从重庆西南局到北京以后,他与毛泽东有很密切的关系,毛泽东开特殊的会议,邓小平肯定参加。1957年,毛泽东去苏联,跟苏联人说,“看那个小子,不到五尺,他很有前途”。很多人会知道,毛泽东想让邓小平接班,虽然最后的正式接班人是刘少奇,但很多人估计真正的接班人邓小平也会是一个。
1956年邓小平在莫斯科,1963年以前他去过莫斯科六七次,与赫鲁晓夫见了几次面。1956年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批判得太厉害,邓小平看得出,批评自己以前的领导人不仅对斯大林不好,而是对共产党的权威也不好。当时中国也在发生类似的事情,我想邓小平当时已经学到了那个经验,所以,虽然毛泽东后期犯了一些错误,但他保护了毛泽东的权威,保护共产党的权威,这是他1956已经学会的
邓小平在毛泽东之下工作,当时是冷战时期,没有见西方人,只是共产党的国家,比如与胡志明见过面,看得出当时的确是同志。邓小平当时与共产主义国家的领导有密切关系。
1963年,邓小平在北京的机场,离开北京去莫斯科与苏联做最后的辩论,当时机场不算大,是小小的机场,刘少奇、周恩来等去机场送行。邓小平虽然是很矮的一个人,看起来没有自卑感。
邓小平知道毛泽东很敏感,复出后说话很小心
邓小平垮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江西苏维埃时期第二次是在文革时期,1966、1967年被批评得非常厉害。中南海让他到外面休息一段时间,说得很严重,1969年连被送到江西新建县的一个小工厂。邓小平当时会花一个小时研读毛泽东思想,虽然和毛泽东一起工作这么多年,但对毛泽东思想好像还不是很懂。
1973年回到北京,邓小平参加了周恩来为西哈努克准备的一个欢迎宴会六年来首次公开露面,看上去好像最近六年没事,很平常地维护工作,看他样子没有什么特别的。
我觉得这张照片意义很大(照片略),1974年4月份,周恩来到机场送邓小平去纽约参加联合国会议,去联合国演讲,揭晓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按道理应该是周恩来,因为他很多年一直领导外交工作,当时周恩来已经有癌症,同时也有政治因素,毛泽东对周恩来有看法,认为他对美国太软弱但是邓小平对事不软弱,很硬的,有自信,因此没让周恩来去,而是让邓小平去。邓小平在联合国讲了话
邓小平第一次见了基辛格。基辛格非常喜欢周恩来,他认为世界上没有比周恩来更好的外交人员,每次见到周恩来都很高兴,他们谈得来,互相了解,很多世界上的情况都会谈。但是他1974年第一次见到邓小平,邓小平和基辛格开玩笑说,1972年你来到中国的时候我不方便
1974年见面,基辛格说邓小平好像是一个学徒,不如周恩来。因为邓小平当时遇到比较难的问题,他就说这个事情要问外交部部长乔冠华。我觉得这不完全是公平的看法,因为邓小平当时刚回到北京,知道毛泽东也很敏感,他不想说错话,非常小心。后来基辛格告诉我,他的确也很佩服邓小平,但是开始认为他不如周恩来
1975年,毛泽东再次批评邓小平,又垮了,但保留在党内,江青说应开除党籍,毛泽东说可先留在党内,很多人告诉我,万一需要的话,邓小平会恢复工作
毛泽东1976年9月份去世以后,10月份华国锋、叶剑英等抓捕“四人帮”。当时华国锋是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能不能回来工作,这是一个问题。邓小平1977年8月份回来工作。
邓小平恢复高考放弃“又红又专”标准
恢复工作后,邓小平说自己能做科学教育工作,因为四个现代化中最关键的就是科技工作,工业、农业、国防的现代化也是一套科学技术,要是科学技术搞得好,也就都可以。
1977年,邓小平请专家讨论一年内恢复高考,很多人说太难了,因为情况还没有准备好,有很多问题。邓小平问那些人到底能不能恢复高考,那些人说可能,但很难,邓小平说那就搞。
邓小平要求的高考与毛泽东的高考不完全一致,毛泽东需要“又红又专”邓小平觉得当时不要那个“红”了因为地主和资产阶级问题没有了,每一个中国人,能干的人都可以考,完全按照考试的水平。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在农村插过队的人要是有能力都有机会考进大学。
当时有三个华人在美国拿过诺贝尔奖,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邓小平不仅仅会见了这三个人,还有很多在美国搞科学工作的华人,他关心的基本问题都一样,就是中国想恢复科学工作,应该怎么做,因为那些人不仅会讲中文,而且了解中国情况。
有时候我认为邓小平走得太快了
我在书中当然认为邓小平个人的作用很大。但改革开放不只是他一个人考虑过,很多老干部也考虑过,比如华国锋,我认为华国锋与毛泽东的做法还不是完全一致,他的确想现代化。邓小平的作用是处理政治情况和过渡时期的工作
邓小平了解外国发展,1974去联合国以后访问法国。邓小平认为为了要改革开放,需要更广泛的人多了解外国的发展,中国是多么落后,尽管很多人中国人觉得自己发展很快,但1975年欧洲发展更快。
当时中国派到国外的代表团很多,比如到香港、日本、东欧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谷牧领导的欧洲代表团,其中有经委、计委、工业部,还有一些地方的领导人,这些人中出生于40年代、50年代的很多,他们回来以后,可以领导或参加对外开放改革的工作。为什么中国意识形态方面能支持邓小平1978年12月搞改革开放,我认为谷牧的代表团非常重要。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认为华国锋不如邓小平,都觉得“两个凡是”的政策不大对,对改革开放不支持,应该更积极的平反案件,而1974年、1975年邓小平工作做得非常好,应该让他回来领导中国的工作。
但是,很多人提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可以听别人的话,也可以有民主的讨论,但1949年以后他成为国家主席,崇拜主义问题变得太厉害,一些同志怕邓小平也会走那条路,所以最好不让他做主席,副主席可以,也可以做总理。虽然他是最高的领导,但是应该有另外一个同样资质的老同志,所以,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陈云和邓小平一起上台,一起工作
我的书中很重视陈云的作用,虽然说是“邓小平时代”,但陈云也有很大作用。外国人批评陈云实行的是“鸟笼经济”,一个鸟在笼子中,要是自己飞出来就控制不了,要是抓太紧会死。
我认为陈云是能干的,是比较小心的一个人有的时候我认为邓小平走得太快了,但是陈云很小心
李光耀称没有见到比邓小平更重要的领导人
1978年邓小平去日本,与日本天皇会面,他说中日虽有2500年的历史,但中国领导人见日本天皇还是第一次。后来邓小平说我们谈得很好,天皇也认为日本二战做了很多坏事,将来不会走那条路,希望帮助中国建设现代化项目。
当时邓小平看了几个工厂,也坐上了日本的新干线。中国现在很多地方在建高铁,但是当时中国没有高铁,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坐在高铁,就是日本的新干线,有人问邓小平,坐在那里怎么样?邓小平不太爱说话,他的回答是“走得很快”。
他在日本也见到田中角荣,田中1972年访问中国,后来犯了错误被关在家里,邓小平说,现在中日关系过得去,应该感谢田中,所以他去田中家中,田中非常高兴能见到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访问东南亚,见到李光耀,李光耀比他年轻25岁,新加坡已经是比较现代化的一个小国家。李光耀讲中文不太流利,都是用英文跟邓小平讲话,用翻译。二人都相互尊敬。我见到李光耀时,李光耀说二战以后见了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但是没有见到比邓小平更重要的领导人,为什么?因为邓小平对中国的体制以及西方体制都非常熟悉,他在中国体制内工作,认为不行,要改,怎么改?邓小平把自己的国家有系统得改变了,的确不容易,这点李光耀非常佩服邓小平
1978年5月,卡特总统派他的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到北京告诉邓小平,希望建立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1972年访问北京,但从1972年一直1978年两国关系未能正常化,要是想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或者企业家访问美国,应该建立正常化的两国关系,没有正常化,很多事情做不成。布热津斯基在北京,二人的关系搞得非常好。
1978年秋卡特派伍德科克在北京联络处做两国工作正常化的谈判工作这事基本是中国外长黄华和伍德科克搞的,比较难的问题邓小平决定
12月份,两国决定将关系正常化。美国知道当时华国锋还是主席,所以美国方面派人告诉邓小平要请一个中国领导人到美国参加正常化工作,不知道是谁去,邓小平说,好了,我准备去,下个月行不行?
1979年1月,邓小平就去美国了。
当时尼克松还有问题,水门事件后不让他回白宫,邓小平说“饮水思源”,希望能让尼克松回来,因为在1972年恢复中美关系的工作中他很重要,后来美国方面同意了,尼克松得以在白宫与邓小平谈话。
后来他去美国议会,与领导工会的众议院议长奥尼尔很谈得来,非常好,奥尼尔给邓小平讲了很多故事,比如议会内部可以讨论,可以挑战白宫。奥尼尔最后说,虽然我们吵架,但美国这个做法也是最好,因为白宫如果做错的话,我们可以给予纠正,因为我们的权力分散,法庭、议会还有白宫。邓小平说,在中国不行,他认为权威集中在一起才行。他们的看法不一致
邓小平在美国去了很多的地方。1979年2月,他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参观骑术表演,戴上了牛仔帽。这个照片(略)我认为意义非常大,美国很多人看邓小平,认为他是共产党员,不行,但通过这个照片看,好像也是个人,也这样笑,也可以跟他一起谈话、工作,虽然他是共产党。中国当时很多人骂美国帝国主义坏,但邓小平想说美国文化也很好,也可以去美国学习,了解技术,搞好关系,这张照片变成代表中美好的关系,中国人也能去美国。
美国政治家中跟邓小平关系最密切的是老布什,为什么?因为1975年美国在华联络处的处长就是老布什,当时正好邓小平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有很重要的工作,所以他们常常见面,也慢慢互相了解。里根当总统后,希望与台湾恢复关系,邓小平就跟老布什说劝劝里根,不要那么做,应该跟中国做好关系。里根后来在北京与邓小平会面,会面后说,他看起来不像共产党员啊
邓小平不仅与美国官员谈得来,与西方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也谈得来。
1982年撒切尔夫人来北京,表示15年后香港就要回归,为了让香港安心,她建议中国很快就恢复主权了,行政工作可以让英国人留下来继续做。邓小平火了,说不行。有人说撒切尔是“铁娘子”,邓小平是“钢铁公司”,离开房间时撒切尔从台阶上掉下来,香港的电视台说“铁娘子”不如“钢铁公司”,“钢铁公司”更强。后来香港问题和平解决。
邓小平1978年上台以后,他邀请很多的国际组织。比如1980年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翻译了英文的百科书,让中国人很快学到外国的情况,另外,与美国商人、外国商人见面,还有很多澳门、香港商人。
1989年,戈尔巴乔夫夫妇访问北京。
你看,1978年中国实现与美国正常化,与日本也搞好了关系,跟苏联是有问题,但80年代对苏联说,要是苏联军队从中国北面撤退,离开阿富汗,让越南离开柬埔寨,他可以恢复和苏联的关系。所以,邓小平活着的时候,这三个最重要国家的关系,本来有问题,他都解决了
如果邓小平还活着会继续大胆搞改革
1989年发生风波后,美国对中国进行制裁,当时老布什是总统,他派布热津斯基去北京谈判,表示虽然我们对中国进行制裁,但希望我们两个国家的关系要好,所以,他们愿意谈判。
邓小平还忙里偷闲,在水里游泳,他说,我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也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太着急,几年后很多外国公司会要求政府恢复与中国的关系,我们不要着急,要放松,几年后会恢复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1月18日到武汉,表示要是不搞改革开放就应该下台。1992年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邓小平支持接班人江泽民。邓小平自己下台,让江泽民继续领导,因为江泽民表态决定继续搞改革开放,是这么回事。
1997年邓小平去世以后,联合国降半旗表示非常尊重邓小平
可以看出,邓小平和重要的国家搞好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有很重要作用。我认为,邓小平在中国做得非常好,也非常成功,希望中国不断继续他的精神,与外国友好。
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不是一次做好的,而是不断得搞,不断改革开放,应该继续,而不是一次做完。我认为要是邓小平现在活着的话,他也想继续改革开放,大胆继续搞改革开放。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谢谢。
  • 提问环节

毛泽东走的路对现在中国没有什么用
问:邓小平说他是中国人的儿子,可见他是很重感情和中国传统的,但为什么他从15岁离开家乡四川广安县后,至逝世一直没有回过家乡,为什么?
傅高义:我去过广安县两次,这个问题问了很多当地的人。他们大概是这样说,第一,最重要的他想表示自己不是支持某某地方的人。第二,他不是为了他们工作,而是为了全国工作,他是某地的骄傲,他说是中国的儿子
从1949到1952年他在重庆工作,去过很多地方,但是没有回过广安县,我觉得的确是挺怪的。但是,有的人也说,他怕亲戚会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反正,他表示是为了大家,为了全国,而不是自己的家乡
问:你认为邓小平留给中国的最大财富是什么,这种财富能不能像20年或者30年那样的作用?
傅高义:我认为是十分开放,与世界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情况是好多了,毫无疑问,但同时,精神上还要不断地继续学习,改善体制也好,思想也好,我认为这个也非常重要。
问:请你简单勾勒一下邓小平的哲学思想
傅高义:他实事求是,也是有志向的一个人。他讲究成就,不要争论,不像很多教条主义者。
问:中共十八大刚刚闭幕,新任总书记习近平选择赴广东重走邓小平南巡之路,对新的领导集体和他们将要走的道路,你怎么看?
傅高义:我个人认为,毛泽东走的路,“阶级斗争”,“继续革命”,对现在中国没有什么用。当然,解放时期他的贡献非常大,统一中国。
现在中国应该走什么路?我认为邓小平走的路的确是对的,需要新的改革,也包括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邓小平一直坚持政治改革,1986年召集很多人讨论中国应该有什么样的政治改革,但是他也有一个条件,应该在安定情况之下,才能政治改革
我希望习近平也是继续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体制改革。(全文完)




傅高義:告訴西方,一個真實的小平
作者 傅高义 2013年1月22日人民日報 

一位年过八旬的美国学者,在10年之前,立下志向要写一本向美国人介绍亚洲重要发展的图书。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了邓小平身上。他认为,亚洲的重点在中国,而对中国现代进程影响最大的,正是邓小平。他花掉了10年时间,写出来一本《邓小平时代》。这位学者,就是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

  在这本厚厚的书里,傅高义毫不掩饰对于邓小平的钦佩之情。他写道:“我尽力客观地对待邓小平的言行,也没有掩饰我对邓小平的钦佩。我认为他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一个当时还承受着‘大跃进’与‘文革’后果的国家的前进方向。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世界的发展有过更大的影响。 我希望中国人民认可这本书是对理解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严肃的尝试。”
  近日,《邓小平时代》在京举办新书发布会。当天,记者采访了傅高义。这是一位瘦小、斯文的美国老头,面容清瘦,西装革履,用流利的中文与我们交谈,声音很轻,语调舒缓。

  “他的智慧与能力,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记者:您写《邓小平时代》的初衷,是想帮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那么,现在的美国人是怎么看待当代中国的?
  傅高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的确非常了不起,只用了30多年时间,就超越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发展速度举世罕见。 如果按照这个步伐,中国可能会在未来不久,在总产值上超越美国有的美国人认为这将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也有人非常担心这种超越,担心中国如果超越美国,会不会成为危险的因素。不管是哪种人,他们都开始关注中国

  我觉得,要了解亚洲,就得了解中国,要了解当代中国,就得了解邓小平。毕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源于他领导的改革开放。但是,当前的美国人,对中国30多年前启动的这场变革、对于其领导者邓小平,评估显然不足。我必须告诉他们:需要重新认识邓小平。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越来越感觉到邓小平有着了不起的智慧与品质。

  记者:从开始动笔,到最后写成,十年的时间,您对邓小平的认识有没有变化?
  傅高义:当然有。我陆陆续续收集到各类资料,采访到各种人,然后从这些资料与谈话里获得信息,进行分析,不断丰富乃至调整自己对邓小平的认识。 写到后来,我发现,他考虑的事情比我预想的要多得多、复杂得多他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棘手问题时,显示出来的智慧与能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比如他处理人民公社问题,就表现出难得的政治智慧,我没有料到他会这么出色

  随着对他了解的深入,我发现这个少言寡语的人,却思想开放,具有世界眼光。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那些有着不同社会地位的外国客人,最后都会感到和他相处愉快。1972年中日建交,邓小平在1974—1975短短两年里,就见了几十次日本客人。1978年,改革开放头一年,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有12位中央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0多个国家

  记者:在书中,您坦言对邓小平充满钦佩之情,最钦佩的是他的哪种品质?
  傅高义: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坚定地搞改革开放,没有前路可循,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实验一边推进,这是非常需要胆略的!他需要承担最后责任,需要做出正确判断。他要挑选一个和他共事的核心班子,他要迅速建立起一套组织,使他们能够在一起有效地工作。他要给人们希望,同时又要向干部群众说明实情,不断调整变革的步伐,使之能够被人们接受,使国家保持稳定。他面对的是一项苛刻的、史无前例的任务,在此之前,没有哪个共产党国家成功 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更不用说有着十几亿人口、正处于混乱状态的中国。如果你看到这一点,你就知道这个人是很值得钦佩的。试想,在改善这么多人生活水平方面,20世纪中有任何其他领导人比邓小平做得更多吗?在20世纪,有哪个领导人对世界历史产生这样巨大而长久的影响力?

  “我要写的,不只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

  记者:写这本书,对您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什么地方?
  傅高义:了解邓小平的想法最困难,因为他没有留下任何笔记,我也无缘跟他当面交谈,所以一切只能依靠间接的材料。《邓小平年谱》出版以后,给我的写作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仅仅局限于知道他在某个时间做了什么事。至于他为什么那么做,当时的考虑是什么,却不容易搞清楚。

  记者:您怎么解决这个困难?
  傅高义:我只能尽可能多采访一些曾经在他身边生活过、工作过的人,以求尽量走近他。我多次到中国做短期访问,也曾经较长时间住在北京,这使我有机会采访到一些中国的党史专家、高干子女,以及曾在他手下工作过的干部10年来,受访者估计有300多位,其中还包括李光耀、卡特、基辛格等一些中外政要。这些人里,很多人都对邓小平评价很高。卡特总统评价说,邓小平跟苏联领导人不一样,他有一种内在的自信,这使他能直奔实质问题。李光耀则告诉我,在他见过的人里面,没有人能超过邓小平

  我还走访了邓小平曾生活过的地方,如太行山区、四川广安、江西瑞金,以及他担任西南局负责人时的基地——重庆与成都。从当地学者与干部的口中,以及当地博物馆的资料与实物里,我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走访的过程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

  记者:如果不能确定邓小平当时的内心想法,您如何在书中向读者展示一个客观真实的邓小平?
  傅高义:我采取尽量客观的方式,收集更多的资料,试着把当时的环境、背景、各种因素尽量真实地呈现出来,帮助读者来理解,他当时为何要这样做 ——当然,最终还是需要依赖读者自己来判断。我想,在没有资料直接证明他的具体想法时,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作为一名学者,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客观地写作。

  记者:这本书里还涉及很多其他历史人物,您对他们做过研究吗?
  傅高义:写作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新课题,催促我去了解更多的人。比如在开始写作后一两年,我发现陈云对邓小平的作用很重大,于是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专门去研究陈云,阅读关于他的资料。

  这本书虽然名字叫《邓小平时代》,但是我要写的其实不只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我更想告诉读者的是:3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的这场伟大变革,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由谁主导的,影响又如何。

  “‘传世’两个字,是我写这本书的‘野心’”

  记者:这本书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看的,具体是哪一个层次的读者?美国的学者、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又或者是所有的美国人?
  傅高义:我心中的读者,是那些受过一般教育的美国普通老百姓。我出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当时跟我一起念书的小镇上的同学,后来大多并没成 为专家,也没成为知识分子。但是我从来没有忘记他们,我希望他们能有兴趣来读我的书,并能喜欢它。因此,我不使用太专业的术语,不想谈得太深邃,因为我必须保证如我小镇同学一样的读者能读懂这本书。我曾把这本书拿给同学们看,他们看完后告诉我:“你写得太详细了!”

  与一般的哈佛大学教授不同,我从小就有一批很平民的朋友。我自信比其他的大学教授更为了解美国社会的底层,也许他们不乐意为这些底层人士写一点东西,我却很乐意。

  记者:您对自己这本书评价如何?
  傅高义:尽管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学习,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对这本书比较满意。如果以后能够采访到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我会不断修订与完善这本书。我的一个愿望,是几十年后,那时的人们如果想了解这个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中国,他们会觉得读《邓小平时代》是个不错的选择。“传世”两个字, 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全部“野心”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