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论中国

史景迁:中国的"棋子"并没有完全出局:"中国的政治家尽管拿着一副不好的牌,但却凭借着相当的技巧避免了更严重的灾难",这是均势政治的基本规则所无法解释的。

大西洋月刊专访李光耀:中美关系的未来

Interview: Lee Kuan Yew on the Future of U.S.- China Relations 作者:GRAHAM ALLISON AND ROBERT BLACKWILL 2013年3月5日the atlantic monthly Few individuals have had as consequential a role in their nation's history as Lee Kuan Yew, the founding prime minister of Singapore. During Lee's three-decade long tenure in office, he helped transform Singapore from an impoverished British colony lacking natural resources into one of Asia's wealthiest and most...

The Dispensable Nati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Retreat

作者:2013年3月19日参考消息 一个充斥着暗斗的政府。一位惯于在关键性战时决定面前“踌躇不决”的总统。美国福克斯新闻网3月12日刊文称,一群阴险多疑的白宫职员在一位隔绝的、冷淡的总统周围建立了一堵“柏林墙”,以将他与愿意传达令人不悦真相的顾问们——特别是国务院的——隔离开...

秦晖、钱理群:共同的底线是用来坚守的

作者:2013年3月13日共识网 “共同的底线”绝不是中间道路,也不是第三条道路,甚至不是折中。我不是说我反对折中,假如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自由的正常社会,也许我会持一种有原则、有逻辑的折中立场。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折中自由和福利的问题,而是这两者都赖以成立的基础不存在的问...

船桥洋一:堆芯熔化倒计时(カウントダウン・メルトダウン)

作者:郭一娜 2013年3月11日国际先驱导报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后,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了时任   日本首相菅直人乘坐飞机视察福岛核电站、穿着防灾服出现在东京电力公司总部;听到了日美两国对共同救灾项目——“朋友作战”的公开褒扬。但是在这些表象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真相? 日本《朝日新闻》前主编、著名记者船桥洋一(以下简称船桥)历时将近一年,对核事故中处于权力中枢的政治家、东京电力公司、自卫队、美国政府和军方等300多位有关人士进行了采访,写就了《堆芯熔化倒计时》一...

杰弗里·贝德《奥巴马与中国的崛起》评介

作者 卢宁    《美国研究》2012年第3期 2012年无疑是中美关系史上又一个比较关键的年份。中美两国在这一年都要进行领导层的更替,对奥巴马执政以来的亚洲政策及中美关系做出某种意义上的小结,并向中美两国未来的领导者建言献策,似乎“正当其时”。曾担任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高级主任的杰弗里·贝德(Jeffrey A. Bader)2012年推出了新著《奥巴马与中国的崛起:一位知情者对美国亚洲战略的记...

书评: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另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作者:黄宗智 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提要》: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在其新著《大分岔》中提出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观点,即欧洲发展与中国内卷之间的“大分岔”是在1800年以后才出现的。由于彭书轻视关于具体生活和生产状况的知识,偏重理论和书面数字,以致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彭书没有认真对待近20年来西方研究18世纪英国的主要学术成就,即对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城镇发展、人口行为转型以及消费变迁等“五大变化”的证实,把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尽量写成是内卷型(即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演变,同时又把长江三角洲经历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描述为发展型(即劳动边际报酬剧增)的变化,结果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差...

书评:为什么一些国家会失败(Why Nations Fail)

作者  Thomas L. Friedman  2012年3月31日 The New York Times I’M reading a fascinating new book called “Why Nations Fail.” The more you read it, the more you appreciate what a fool’s errand we’re on in Afghanistan and how much we need to totally revamp our whole foreign aid strategy. But most intriguing are the warning flares the authors put up about both America and China. Co-authored by the M.I.T. economist Daron Acemoglu and...

布热津斯基:美国能否继续独步天下(U.S. Fate Is in U.S. Hands)

作者:布热津斯基,資料來源2012-10-04 观察者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是美国最为睿智和多产的对外政策专家之一,这一点无人质疑。这位杰米·卡特总统任内的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撰写或与人合著了共18本书,这其中包括他最新出版的《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秩序危机》,该书对美国在这个快速变革世界中遭遇的挑战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布热津斯基是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顾问和董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教授。《国家利益》就他的新书和当前的世界状况对布热津斯基进行了访谈。这次访谈是由《国家利益》杂志编辑罗伯特·梅里进行...

傅高义:中國應該更加自信

 作者 楊逸淇  2012-11-19 文匯報 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甫一問世,就為輿論廣泛關注。如今,已屆82歲高齡的他依然馬不停蹄地參加各種論壇與學術交流活動,主題都圍繞著他對鄧小平與中國改革的研究。他也密切關注著中共十八大的議程。日前,來到上海的他欣然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nbs...

基辛格:论中国

史景迁:基辛格与中国 作者: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2011年6月9日纽约时报 翻译:薛蓉   2011年6月27日译品網 很难将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新书《论中国》归类于任何传统的框架或体裁。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有点谦逊的标题掩盖了这本书的雄伟目标:即对中国2,500年来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解读,同时回顾中国过去完整的历史发展周期从而更好地了解今日之中国。从形式上看,该书独树一帜,既不全是回忆录,也不全是专著或自传;相反,书中既有回忆,也有反思,既有历史,也有基于直觉的探...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2012年2月,经济学家华生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更新了一条评论:“去海里见老领导,被推荐读本书,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他认为中国这样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从历史上看也好,今天的外部环境也好,现代化转型不会那么顺利。中国人自己的代价也没有付够。过去这些年走得顺了些,下面难免会有反复。” 让华生自己也始料不及的是,正是这短短数语,让国内思想界爆发出一场大讨论。一时间洛阳纸贵,《旧制度与大革命》成为关注中国未来命运的知识分子传阅的读物。 “中国与法国都是通过革命走向现代性的国家,在‘后革命时期’所遭遇的政治社会困境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史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西方社会中以法国人与中国人最为相似。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从而为走出这一困境提供启迪...

刘晨光:旧制度、新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刘晨光   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 《旧制度与大革命》(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在中国引起热读,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当下的改革处境有关。 这本书是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的经典名著,原著出版于1856年,中文版199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被操纵的革命:阿拉伯之春

作者:驻法国特约记者 史晓帆 2011年12月21日环球时报 由一个突尼斯商贩之死掀起的“阿拉伯之春”已有两年,这场席卷中东的风暴让数个国家政权更迭,甚至一场内战仍在叙利亚持续。恰逢此时,法国情报研究中心推出新书《阿拉伯革命:不为人知的一面》,目的是“逐一分析有关事件,揭示外部势力在背后起的决定性作用,并对事与愿违的革命后果进行评估...

田方萌:探寻欧洲崛起之谜,反观中国崛起

作者:田方萌 2012年12月27日 纽约时报  十五世纪以来,欧亚大陆的几大文明体在原有的轨道上并行,它们或者停滞不前,或者进展缓慢。只有欧洲突然飞跃,驶向了另一种文明形态。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或中东?而反过头来,现在追溯欧洲的崛起,也对今日新经济体的崛起——比如中国,有对照观看的意...

孟捷慕:‘The World America Made’ by Robert Kagan

作者:孟捷慕(James Mann)2012年3月10日  The Washington Post Presidents do most of their reading in private. What lies on their bedside table is not subject to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If a president happens to go to sleep by reading trashy novels or CIA reports, we don’t find out about i...

书评:「古代中国思想与现代中国力量」與「中国的崛起与战略逻辑」

作者:2012年12月18日 四月网 Vice President Joe Biden clutching a copy of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Modern Chinese Power ! 随着中国的崛起,外界对中国的兴趣也逐年高涨,以英文撰写或翻译中文的中国相关书籍可说是汗牛充栋。近期有两本书受到媒体的注意,一是阎学通着、贝淡宁(Daniel A. Bell)、孙哲编的《古代中国思想与现代中国力量》(Ancient Chinese Thought, Modern Chinese Power),另一本则是爱德华·鲁瓦克(Edward N. Luttwak)的《中国的崛起与战略逻辑》(The Rise of China Vs. The Logic of Strategy),它们分别受到国际媒体的关注评论;根据书评,两本书不约而同地对中国所谓的和平崛起做了评论,也有各自对以古中国经典作为中国未来走...

傅高义: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

作者 傅高义 2013年1月22日观察者  1月18日,傅高义新作《邓小平时代》简体中文版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发式,本文为傅高义在现场的演讲《邓小平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当天也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21周年纪念...

书评:美国时代的终结

作者:潘忠岐《美国研究》2004年第2期 【编按】Charles Kupcha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He is also a Senior Fellow and Director of Europe Studies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Mr. Kupchan was Director for European Affairs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during the first Clinton administration. Before joining the NSC, he worked in the...

書評: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探寻历史的开端

作者:田方萌 2013年1月30日纽约时报  在政治科学领域,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是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齐名的大牌学者。他二十年前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同亨氏的“文明冲突论”一道成为后冷战时期的两大论题。2010年是福山学术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在华盛顿居住十多年后,他回到了以前工作过的加州,受聘于斯坦福大学。当年四月底,乔治·梅森大学为福山举行告别晚宴。我在那里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饶有兴趣地问他正在进行什么研究,福山答道:“我在写一本关于人类政治秩序发展的书...

布坎南: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作者:詹姆士·布坎南(James Buchanan)译:汪澄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 年 5期 [摘要]在今后十年中,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政治经济都将充满社会主义思想与自由主义思想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社会主义思想将作为形形色色的社会事业机构的精神化身,出现于对抗自由主义的战场。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社...

书评:Why a U.S.-China ‘Grand Bargain’ in Asia Would Fail

作者:Rory Medcalf   2012年8月10日  日本《外交学者》 Prominent Australian security thinker Hugh White has sounded the alarm over Asia’s strategic future with his provocative new book The China Choice. Despite, or because of, its contentious recommendations, this work ought to inspire debate on the most critical question to the future of Indo-Pacific Asia and indeed all of global security. That is: how can the regional order...

書評:谁将压倒美国?(Who Will Eclipse America?)

作者: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2011年9月19日  Project Syndicate 对于国家衰落的原因,伏尔泰的观点是:(罗马)帝国之所以崩溃,是因为“一切都崩溃了”。还有一种原因是“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可这只是无比正确的废话而已。即便如此,如果在思考美国的世界霸权时,能够知道它何时衰落,而美国又能采取哪些方法延缓这一进程,真是再好不过了。   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直至最终灭亡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美国是不是也能找到这种可以让其全球性的主导地位延绵更久的方法...

書評: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作者:[日]绪形康  2011年《国外理论动态》第5期   【摘要】: 2010年12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著名的“思勉人文讲座”举办了第53期讲座,主持人是许纪霖教授,主讲者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日本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神户大学人文研究院的副院长绪形康教授(著有《中国现代思想史》等著作),他主讲的内容是评论中日两国学术界最近出版的两本新书:韩毓海的《五百年来谁著史》和柄谷行人的《世界史的结构》。柄谷行人先生是日本当代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和学者,《世界史的结构》由日本最著名的岩波书店出版,而韩毓海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他的《五百年来谁著史》出版后,登上了国家出版总署刚刚颁布的2010年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并入选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他也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星火》和《毛岸英》的编剧。绪形康认为韩毓海和柄谷行人的这两本著作挖掘出中国曾有一个不同于西方道路的近代化过程,在当前西方资本主义日益陷入危机的时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这种再...

書評: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双层博弈”

作者:钟龙彪、王俊 2007年《美国研究》第4期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美国作为冷战后的唯一的超级大国,出于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本能忧虑,无疑最为关注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对国际秩序将带来的各种可能影响。 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所言,“其他问题也占据了美国的新闻。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美国提出了最大的长期性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美国学者对中国的崛起的研究兴趣持续不减,成果层出不穷。其中,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在克林顿政府中曾任负责中国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所长的谢淑丽(Susan L. Shirk)的新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注释】Susan L.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注尾】 颇为引人注...

书评:林毅夫「繁荣的求索」(The Quest for Prosperity)

作者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12年10月25日《金融时报》 不久前卸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一职的林毅夫(Justin Lin),写了一本既雄心勃勃又优秀的书:该书旨在为经济发展指明道路。说它雄心勃勃,是因为自经济学诞生以来,为经济发展指明道路就是该学科孜孜以求的目标。说它优秀,是因为这位中国经济学家总体上论述得很成功。你不一定要认可林毅夫的所有主张,但你得承认,他的这番贡献具有极高的价...

双重悖论:解读中国“发展性腐败”

作者:  2013年3月4日 参考消息  美国《政策评论》双月刊2—3月号发表题为《中国的发展性腐败——评安德鲁·韦德曼(Andrew Wedeman)的<双重悖论: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增长的腐败>》 的文章,作者小查尔斯·沃尔夫指出,内布拉斯加大学政治学教授安德鲁·韦德曼的《双重悖论》一书论证严谨,对中国的腐败状况进行了有根据的分析,这与之前常被引用的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正相...

书评:布热津斯基之“过”

作者:程亚文  2012 年 10 月 读书杂志 〈编按〉中国社会科学报指出,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及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发布新书《战略远景: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Strategic Vision: 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 其新书旨在回答四个问题:第一,全球力量由西到东转移的背后有何种含义,如何受到人类政治觉醒新现实的影响?第二,为什么美国的全球诉求在减弱,国内国际地位的综合下降是否是不祥征兆,美国人又是怎样浪费了冷战结束后难得的全球机...

Why Has China Grown So Fast for So Long?

作者:2007年4月19日 中国经济网 4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迎来了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表马和励先生一行。马和励先生此次来到北大,是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之邀,进行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动因的主题讲座。     讲座于下午两点正式开始。“Why has China grown so fast for so long?(为什么中国能够长期快速增长)”马和励先生开门见山。“我90年代曾来到中国,想写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的书,非常困难。中国变化太快了。现在看来更不可能了...

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

作者:钟龙彪、王俊 2007年《美国研究》第4期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美国作为冷战后的唯一的超级大国,出于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本能忧虑,无疑最为关注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对国际秩序将带来的各种可能影响。 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所言,“其他问题也占据了美国的新闻。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美国提出了最大的长期性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美国学者对中国的崛起的研究兴趣持续不减,成果层出不...

书评:资本主义的失败-2008年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

作者:李华芳  《财经》杂志2009年第20期  此次源于华尔街次贷风暴的金融危机,对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操作实践提出了双重挑战。尽管政治家们迅速选择了凯恩斯主义及其各种变换形式的经济拯救方案,但是,政商学界对于危机的原因至今没有统一意见。   在众说纷纭的解释中,有三类突出的方向:第一类解释偏重从个体的微观动机出发,强调追逐利益最大化导致的贪婪以及错误估计经济形势提高风险偏好,导致个体行为不谨慎,使得“贪婪-欺诈-无知”的链条得以形成;第二类解释则侧重宏观角度,尤其是从长时段经济周期变动的角度,试图说明美国的经济衰退属于周期性波动;第三类解释表达了对政府监管缺失的不...

书评:刘振志「《超限战》的历史传承及对霸权主义的警示」

作者: 刘振志  2004年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第五届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会论文」   周襄王十四年(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六三八年),鲁国和邻境的蕞尔小邦邾国(今山东郯县东北)发生了武装冲突,鲁僖公瞧不起邾国,认为可以轻易取胜,所以不作任何战前应有的准备措施。公族臧文仲劝告僖公:“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又说:“君其无谓邾小,蜂蠆有毒,而况国乎!”(1) 鲁僖公不理会臧文仲的分析,轻率地把军队投入战场,结果终于打了败仗,而且鲁僖公的甲胄也被邾国掳获了,甚至把它挂在城门上示众,十足地羞辱了鲁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