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尔兰时报主编丹尼斯·斯汤顿 2011-03-07新華網
2月14日,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在西方外交官和经济学家中引发了小小的骚动——一直以来,他们怀着五味杂陈的心情注视着中国从贫困中迅速崛起,羡慕、着迷而又惊慌。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可能在10年内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头号经济体。
北京已经拥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中国因此不仅获得了对西方强国(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影响力,也获得了政治影响力。中国对亚洲、非洲和拉美的专制政权没有严苛的要求,它的外交影响力随着经济实力一道增长,军事能力也在迅速增强。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吸引了许多人著书立说,从马丁·雅克无限赞许的《当中国统治世界》到许多美国学者令人惊恐的著述——书名包括《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和《对决:中国为何想跟美国开战》之类。
乍一看,丹比萨·莫约的新著《西方是如何迷失的》是上述两种类型的结合体,既赞扬中国做出的种种有助于自己崛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抉择,又警告说西方正在自掘经济坟墓。
莫约是赞比亚经济学家,曾为世界银行和高盛集团工作,两年前因其处女作《致命的援助》而成为争议人物。《致命的援助》认为,外国援助在阻碍非洲的经济发展,应该逐步取消。
她说:“我的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它们讨论的都是始料未及的后果——好心办坏事。”
她说:“人人都在谈论趋同,说的是中国向西方靠拢,但事实上西方也在迁就中国。”
西方浪费诸多优势
莫约说,西方国家对经济的三个要素—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处理不当,从而浪费了它们对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诸多优势。西方人不投资建设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公共基础设施,相反却膜拜住房所有权,把大多数财富投入于住宅,助长了房地产泡沫——比如在美国和爱尔兰造成严重破坏的房地产泡沫。
莫约说,西方富国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散漫任性的孩子们完全不是勤奋的中国孩子的对手,后者不仅花更多的时间来做功课,而且立志成为工程师或医生,而不是梦想着成为体育明星或名流。最重要的是,短期的政治考量阻止西方领导人做出维持竞争力所需的艰难抉择,而中国在管理经济时无须费心考虑关乎民主的敏感问题。
莫约说:“我描述的根本矛盾是战术性的短期决策与结构性的长期决策之间的矛盾。当然,这其中有部分是个体权利与更广泛的社会权利之间的矛盾。”
数百年来,西方社会的繁荣靠的是创造充满激励因素的环境,鼓励创新者攻克全球最棘手的一些难题。莫约说,近年来西方国家推行的政策事实上不鼓励人们创新和自立。
她说:“我认为我们应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之下解决这个问题。你不需要成为中国就能用激励手段解决问题,从而鼓励人们、诱导人们做在我看来对整个社会正确的事。”
莫约说:“西方社会在政策中体现激励的一种方式或许是,我们应该着手激励人们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因为我们知道数学和自然科学对并不依赖农业或制造业、但是严重依赖创新和科研的经济体来说很重要。”
莫约最富争议的观点之一是,在美国人努力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美国应考虑不履行它欠中国的债务并恢复贸易壁垒。
作为一名非洲人,她从痛苦的经历中知道,尽管全球化一直在进行,但保护主义从未走远,许多非洲农民仍被挡在欧美市场之外。
莫约说:“在全球层面上,情况有了改善。我们看到收入差距在缩小。但是显然,如果你看看西方人的情况,他们现在负债更多了,因为实际收入没有多少增长,他们从任何经济增长中获得的好处都是通过债务的增加。”
专心改进自身弱点
不过,如果说美国足够大也足够自给自足,经受得住债务违约的后果,莫约告诫爱尔兰不要冒险采取类似的行动。
我们应致力于找到让经济增长的新办法,而不是抱怨自身的不幸或喋喋不休地谈论债务规模。莫约说,毕竟,你有两个办法来缩小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比率——减少债务或让经济增长。
她说:“我认为爱尔兰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很多很多。我想提醒人们,要抗拒转向内部、变得更加封闭的诱惑。要把目光放长远,而不是只看眼前,这很重要。”
她说:“我在非洲长大的那段时间,政府正在开展严酷无情的结构性调整计划。他们削减文职部门,把许多国有企业私有化,一切非常、非常艰难。但是政府——现在回想起来很值得称赞——确实在调整人们的期望值方面做得很好,帮助我们理解了我们这一代的牺牲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要说,爱尔兰需要坚持下去。”
莫约说,我们不应该指责银行借给我们太多钱,相反,应该承认并没有人强迫我们负债,我们把钱都花在错误的地方了——比如额外的休假和更多的住房。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对资源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是该改变过度消费的习惯,为建设更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而努力了。
尽管她对西方自我放纵和目光短浅的危害提出了严厉警告,莫约认为,西方仍有机会保持领先地位,但前提条件是我们不再为中国的优势而烦恼,相反集中精力应对我们自身的挑战。
她说:“这有点像足球超级联赛。如果你是第一名,就不要担心别人追上来,而是要专心改进自己的弱点。否则,如果你不专心改进自身弱点、开始关心中国或者那个第二名在干什么,你最终排名会降低,那个紧跟着你的家伙确实成了第一名,但这不是因为他们做对了什么,更多是因为你做错了。”
資料來源: